9月19日,鄭州,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賽場。來自桐鄉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的19歲學生龍威,以全國第13名的成績捧回“優勝獎”。這一成績,不僅是他個人技能之路的里程碑,更是學院乃至桐鄉市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的歷史性突破。

從一名普通的技工學生到國賽優勝者,龍威走了整整三年。而這背后,是桐鄉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研”育人體系的深度實踐,是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體現。
選苗育才:梯隊建設鍛造“競賽尖兵”
龍威的國賽之路,始于一場覆蓋全院的“技能海選”。當時剛入學的他,在學院舉辦的“技能文化節”上第一次接觸到工業設計項目。“看到學長們熟練操作三維設計軟件,將創意轉化為精準的工程圖紙,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回憶起最初的起點,龍威如是說。
專業群構建了一套科學嚴密的“海選—復試—集訓—定編”四階段選拔機制。每年9月,學院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技能文化節”,這既是一場技能展示的嘉年華,更是一個發掘苗子的重要平臺。專業群負責人曹自強介紹:“我們不分年級、不設門檻,只要有潛力,就有機會。這種普惠性的選拔機制,確保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好苗子。”龍威正是在2022年的技能文化節中脫穎而出,他憑借出色的空間想象力和嚴謹的制圖規范意識,獲得了CAD機械設計項目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順利進入預備隊。預備隊的訓練重在打基礎,每周固定三次集訓,內容涵蓋設計素描、設計美學、工程制圖、材料學基礎、機械設計等核心課程。經過一學期的系統訓練,2023年春季,龍威憑借穩定的發揮和快速進步,成功晉升為主力隊成員,正式開始專攻工業設計方向。
專業群將競賽梯隊明確分為預備隊與主力隊,實施分層訓練、動態調整的管理模式。預備隊側重基礎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主力隊則專注于實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升。這種梯隊建設確保了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形成了“老帶新、傳幫帶”的良好氛圍。更值得一提的是,專業群創新性地建立了“小老師”制度,邀請往屆獲獎選手擔任訓練助教。在國賽省賽獲獎的學長學姐們就經常回到實訓室,與龍威他們分享比賽經驗和技巧,幫助他們在后續的訓練中少走了很多彎路。
訓戰一體:科學訓練鑄就“硬核實力”
進入主力隊后,龍威的訓練強度和學習內容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他所在的工業設計項目組開始實施“技能+理論+心理+體能”四位一體的綜合訓練體系。每天的時間被精確到分鐘,即上午8時到12時進行技能實操訓練,下午2時到4時是理論學習時間,晚上7時到9時進行技術復盤和方案優化,周末還要進行全真模擬賽。“那段時間,我們的作息比平日里規律多了。”龍威笑著說,“白天學理論練技能,晚上再復盤白天的訓練內容,連吃飯的時候都在討論技術方案。”

在智能制造集訓基地里,核心訓練區完全按照國賽標準配置,引進了工業級三維掃描系統、立體光固化成型機、桌面四軸數控銑床等先進設備,確保訓練條件與行業前沿接軌。指導老師周晟特別注重理論基礎的夯實,“在工業設計領域,光會操作軟件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理解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后的工程原理。”為此,訓練團隊為龍威制定了專門的理論提升計劃,包括設計色彩、表現技法、人體工程學等專業課程。晚上周老師經常會拿出當天的訓練作品,從工程角度分析設計的合理性和優化空間。心理素質的訓練同樣不可或缺。專業群邀請了學院的心理教師每周為選手進行兩次心理輔導,通過呼吸調節訓練、注意力集中練習、抗干擾能力培養等方法,幫助選手們逐步克服比賽緊張情緒。此外,還安排了定期的體能訓練,包括晨跑、核心力量訓練等,確保選手能夠承受連續6小時以上高強度的比賽節奏。“最考驗人的是每周的全真模擬賽。”龍威回憶道,“從賽題發布、方案設計到成品制作,完全按照國賽流程進行。賽后立即組織團隊復盤,從技術細節到時間分配,從工具使用到現場表現,逐一分析優化。”這種“訓戰結合”的模式,讓龍威在正式比賽時能夠沉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在備戰國賽的關鍵階段,專業群啟動了“競賽保障綠色通道”,為訓練團隊提供全方位支持,如實訓室開放時間無限延長,配備專職后勤聯絡員,提供營養定制餐食,就連訓練耗材的供應都做到了“隨用隨補”。
賽教融合:從賽場到課堂的“能力轉化”
龍威的獲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桐鄉技師學院“賽教融合”育人模式成果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學院大力推進競賽成果向教學資源的轉化,構建了“崗課賽證”綜合育人體系。

在智能制造專業群,競賽內容正持續反哺日常教學。以龍威參與的工業設計賽項為例,其任務書、評分標準和優秀作品案例,經過教學化改造后,已經成為《CAD設計》《3D打印》《機械創新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項目。“我們把競賽中的典型任務改造成適合課堂教學的實訓項目,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要求。”周晟老師介紹。在實訓教學中,專業群將競賽要求的“10S”管理、安全規范、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以及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實訓課程的考核要點。這種將競賽標準、證書考級與教學標準深度融合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專業群專門成立了“競賽資源轉化中心”,系統收集整理歷屆競賽的技術文件、評分方案、優秀作品等資源,并按照崗位能力要求進行解構分析,形成可應用于教學的標準資源包。目前,已完成電子技術、可編程控制技術、數控車工等10門核心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開發了機器視覺、組態控制技術等5門拓展課程,聯合企業共同開發校企合作活頁式項目4個。
為了促進“培養—競賽—就業”的良性循環,專業群與桐昆集團、浙江易鋒機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了《優先人才輸送合作意向書》,這些企業承諾在招聘時優先錄用在校級及以上技能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建立了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截至目前,通過這一渠道輸送了360名優秀畢業生,其中多人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通過系統化的競賽體系建設,我們不僅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分管教學副院長沈玉林表示。未來,桐鄉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將繼續深化“以賽促建、以賽促改”的發展路徑,推動專業群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鄭宇 勞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