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遞鋪分院組織開展的“以竹代塑”系列非遺竹編培訓圓滿落下帷幕。此次培訓特邀安吉縣非遺竹編傳承人祝和春擔任授課導師,來自遞鋪街道各個村鎮、社區的數十位學員參與其中,共同領略竹編技藝的魅力。
培訓共設置四次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授課過程中,祝和春從竹編基礎技法講起,為學員們進行細致講解。編織竹編彩色小馬時,他手把手示范如何用竹條勾勒出小馬的靈動姿態;制作竹編彩色小鳥時,則著重傳授色彩搭配與竹條穿插技巧,讓小鳥栩栩如生。竹編小籃子、扇子、小青蛙以及蟈蟈籠等作品的教學,也讓學員們充分感受竹編技藝的精妙。學員們緊跟教學節奏,從起初的操作生疏,逐漸變得熟練,每完成一件作品,臉上都浮現出滿滿的成就感。
有學員感慨,跟隨大師學習收獲巨大。通過此次培訓,學員們不僅掌握了實用的竹編技藝,更深入感受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以竹代塑”的理念貫穿培訓全程,具有深遠意義。
從生態角度而言,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難題。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嚴重破壞海洋生物與生態系統。竹子作為可再生資源,生長周期短,通常3-5年就能成材,且竹制品在自然環境中降解速度快,相較于塑料,能大幅減少環境污染,為守護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在經濟層面,“以竹代塑”有助于推動竹產業發展。安吉作為“中國竹鄉”,竹林資源豐富。培訓中制作的竹編小籃子、扇子等,既可用作生活用品,也可作為特色工藝品推向市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提升,對竹制品需求不斷增長,這不僅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還能帶動竹制品加工、銷售等相關產業鏈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繁榮。
于文化傳承方面,竹編作為非遺技藝,凝聚著先輩的智慧與匠心。“以竹代塑”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環保需求相融合,讓竹編從單純的生活用具制作,轉變為兼具實用價值與環保意義的新載體。此次培訓讓更多人接觸并學習竹編技藝,使這項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此次培訓,為非遺竹編技藝的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安吉縣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環保生活方式發揮了積極作用。(何豐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