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同時發布《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這是國家層面出臺的首個統一認定標準,為省級層面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提供了依據,有利于促進學校制定與實施校本級的“雙師型”教師標準,有利于促進“雙師型”教師分層分類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
一、《標準》的價值取向與政策導向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的一種,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做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2.強調師德師風第一標準
高職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人師表,關愛學生。
3.突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邏輯起點,要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和促進就業的辦學導向,培養緊密對接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技術型社會建設。當前,高職教師仍然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急需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4.注重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實績
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要以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堅決破除“五唯”,重點考察教師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改革和指導學生方面的貢獻,突出專業建設實績。
二、“雙師型”教師教學素養內涵
“雙師型”教師的教學素養是指具有從事高職教育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能夠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從表征上看,需要理論和實踐“兩種經歷”、教師資格證和職業資格證“兩種證書”;從本質上看,需要具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能力”。因為職業教育具有跨界性、綜合性和融合性特征,“雙師型”教師更要具備融合能力、綜合能力、雙向能力。
1.價值教育與技術教育的融合能力
“雙師型”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規律,有效開展理論教學、指導學生實習和實訓。“雙師型”教師還要能夠挖掘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育人元素,豐富課程思政資源,進行精心的設計和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技術技能教育過程中落實課程思政,將課程思政和技術技能教育有機融合。
2.理實教學與專業建設的綜合能力
專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課程是專業內涵建設的核心,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雙師型”教師首先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組織與實施能力、學業評價能力。能夠合理選擇教材和教學資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將講授的內容與學生的學情結合起來;對學生的學業進行正確評價,將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結合起來。其次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建設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能夠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開發和課程資源建設。
3.服務企業與反哺教學的雙向能力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根本路徑,也是培養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雙師型”教師通過下企業掛職、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難題,在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中提高實踐能力,提升服務企業能力。同時,“雙師型”教師要具有較強的實踐反哺教學的能力,能將企業實踐轉化為教學實踐,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
三、“雙師型”教師教學素養發展路徑
1.健全培訓體系,打造全生命周期培訓鏈
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和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建立健全教師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體系,基于教師的年齡、職稱、專業特點和職業發展階段,打造教師職業生涯全生命周期培訓鏈。要建好教師發展中心,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培訓學時和考核要求,促進“雙師型”教師教學素養發展。創新培訓形式,通過專家講座、結構化研討、探究學習等多種形式提高“雙師型”教師培養成效。
2.打造結構化教學團隊,鑄牢傳幫帶整體發展鏈
“雙師型”教師的個體成長要與團隊建設相結合。針對個體成長的教學理論學習,課堂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職業資格證考取、教學研究論文撰寫等,教師有較強的自我提升動力,但是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指導學生實踐和技能競賽等需要團隊協作,因此要充分發揮團隊對教師教學素養的促進作用。
3.加強項目和平臺建設,聚力教學素養發展支撐鏈
系統設計與構建項目和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平臺為依托,提升“雙師型”教師教學能力。一是圍繞教學改革、教學研究、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設計一批項目。開展項目實踐,校企合作進行課程資源建設,編寫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開展項目研究,撰寫教學案例和教研論文,加強經驗交流和研討,促進實踐經驗提升和理論升華。二是實施科教融匯,搭建科研平臺,將科研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提升相結合。通過平臺建設,實施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反哺教學的能力。三是構建學校與園區一體化平臺,為教師實踐提供零距離的平臺。四是搭建競技平臺,開展教學能力比武,激發教師內生發展動力。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以教學能力比賽為牽引,構建院級、校級、省級、國家級教學參賽團隊。通過教學比賽,推動教師教學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教學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4.抓實教研活動,強化教學素養提升教研鏈
構建學校、二級學院和專業(群)三級教研活動機制,形成各級聯動、專業互融、人人參與的濃厚教研文化氛圍。學校定期舉辦教學論壇,開展教學工作交流;二級學院承辦主題教學論壇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加強教育政策學習、理論學習和研究,形成專業融合、互通互融的教學教研氛圍;各專業(群)圍繞教學熱點策劃活動議題、合理制訂活動方案、精心組織活動、認真總結反思,解決專業發展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分級構建,形成新教師說課堂、骨干教師說課程、專業(群)主任說專業(群)、技能大師說競賽的教研活動實踐鏈。(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夏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