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屆高博會“應用型大學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觀察
山東科技大學的兩名究生在環境感知與傳輸沙盤上做數據收集和檢車機器人調試。韓洪爍 攝
東莞理工學院本科畢業生承擔學校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相關科研課題。張友炳 攝
東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振忠(左一)指導本科生開展生產線機械臂操作研究。 (資料圖片)
編者按
時代的快速變化,呼喚著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應用型高校建設一直備受關注。數年實踐,部分省份和高校已經探索出了許多鮮活的應用型高校建設經驗。同時,學界對應用型高校的未來發展也有著新的理解與思考。本期高教周刊聚焦應用型高校建設與發展,編發了專家文章、記者深度觀察與基層院校的實踐案例。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期間,來到了閩江學院。在福州工作期間,他兼任過閩江職業大學校長6年時間。這次調研,不僅讓更多人關注到了這所學校“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也將聚光燈再次投射向應用型高校。
哪些高校屬于應用型范疇?普通本科高校如何向應用型轉型?轉型后又該如何發展?這些問題引發了高等教育界的持續思考。在日前召開的第56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圍繞這些問題,專家學者展開了探討。
身份識別的困惑——
應用型高校范圍在擴大
發布于2017年的《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曾依據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不同,對我國高等教育作總體上的分類,即分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文件同時明確,“應用型高等學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以上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從事社會發展與科技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但在實踐層面,對于具體學校而言,將自己劃歸邊界清晰的某種類型并非易事。因此,應用研究型高校、應用技能型高校等說法紛紛出現。
“實際上,高等教育的同行、黨委政府,以及家長和考生等,對應用型高校的理解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匹配的現象。”東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成洪波分析,外界對應用型高校的預期和評價體系尚未完整建立,這造成了資源供給的有限性。
據統計,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新階段的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72所,其中部屬高校118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1154所。《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的新建校,一直被視為應用型高校的主體。
“現實中,應用型高校的范圍在擴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建如觀察發現,目前,部分研究型高校中出現了實力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和專業,而部分職業技能型高校也進行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這種“跨界”現象在行業特色高校中尤為凸顯。
與應用型高校都屬于普通本科高校范疇的慣常理解不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認為,從辦學定位、培養模式、服務面向、人才培養層次等多角度出發,應用型高校都應當涵蓋本科高職院校。“這批院校大多是近30年來,由高職高專升格或由獨立學院轉設而成,群體規模正在擴大,水平正在提升,特色已經彰顯。”張大良表示,職業教育和應用型高校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二者可以融合成為一個體系來進行建設。
辦學目標的明確——
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應用型高校雖然在涵蓋范圍上仍存有爭議,但已在辦學目標方面達成共識,即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實際需求。回顧應用型高校辦學的歷史,不難理解這種目標形成的原因。
“應用型高校一般都具有鮮明的行業或區域特色,走過了應行業而生、應行業而興的發展道路。但在經濟變革、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規模擴大化、學科專業一般化、區域和行業背景淡化,使學校的服務面向和定位模糊,出現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下降、特色落后的現象。”山東科技大學校長姚慶國分析。
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等一系列現實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著結構性矛盾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低等問題,結合實際需求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型科研刻不容緩。
那么,應用型高校如何實現辦學目標,獲得高質量發展呢?張大良給出了三方面的建議:
第一,堅持需求導向,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好地服務新發展格局。突出應用導向、特色趨向,精準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針對性、實用性。
第二,著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主體、多層次、多維度、育人機制完善的人才培養共同體。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線上線下混合式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增加更多具有實用性和創造性的課程模塊。
第三,面向未來會聚高端人才,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培訓掛職鍛煉,提高“雙師型”師資比例,積極聘請企業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作為專家,同時創造條件引聘應用型海外人才。
持續發展的關鍵——
盤活資源確定學校戰略定位
與研究型高校相比,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目標決定著其與區域、行業、企業等需求側的聯系更為緊密。無論是了解一線的人才、科技需求,還是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應用型高校都離不開需求側的支持。
“辦大學實際上就是辦資源。”郭建如強調,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有多種路徑,與資源有很大關系,“有的學校依靠地方政府資源獲得發展,有的不僅僅依靠區域內資源,也向區域外轉型。”
在郭建如看來,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必須把資源約束作為學校戰略定位的基礎,把資源獲取作為戰略手段。“一所學校,如果資源基礎好,又以服務為導向,會辦得越來越好,風險也很小。”
東莞理工學院的發展歷程,讓成洪波對盤活辦學資源深有體會:“高校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一分子,可以扮演橋梁、樞紐的作用,把政府、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不同的要素,聯結成一個創新共同體、價值共同體。”
同時,成洪波也強調,高校不能單一地瞄準和滿足外部需求。怎樣把外部需求變為內生動力,探索新的辦學模式,確定新的發展路徑,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內涵式、特色化、高質量發展,是始終需要思考的命題。
談及盤活資源、實現校企共建的長效機制,河海大學副校長董增川給出的關鍵詞是“多方共贏”。
“企業的加入,對學校來說是擴展辦學資源,但對于企業來說,他們能得到什么?河海大學一共有180多名企業顧問,每年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參與到企業的研發項目中,真正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董增川表示,對政府來說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對學校來說能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企業來說能夠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只有在這樣多方共贏的背景下,才能夠形成協同育人的利益共同體和長效機制。(劉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