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到來,關于勞動教育的話題再次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僅給勞動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而且將勞動教育納入新時代人才培養全過程。
勞動教育事關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事關民族復興大業,如何將其有效落實是重中之重。對此,《意見》明確指出,要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時,作出“職業院校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等量化規定。
不難看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已不再是學校臨時性的安排,而是貫穿大中小學實實在在的需要保質保量的教育,被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對職業院校而言,這16學時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課堂理論教學,更多地要通過實踐來完成。這不僅符合“知行合一”“勞動即教育”的育人理念,更體現了職業教育“做中學”的特點。
職業院校的勞動實踐可以有哪些創新?我們需要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進行全面剖析,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在傳統認知中,勞動被狹義地理解為參加各種以消耗體力為特征的勞作,勞動教育也被片面地理解為教育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力勞動。這就使得勞動教育因內涵過于狹窄而無法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因過于單調而令學生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無法實現勞動教育的初衷。
事實上,勞動的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從勞動的本源看,勞動在于維持生命延續、改造客觀世界、戰勝競爭對手。勞動一般由手、腦、勞動工具、具體實務四個要素構成,勞動教育旨在借助一定的勞動工具,通過特定的勞動手段促進學生手腦并用,實現和諧發展、充分發展,進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從勞動的基本內容來分,可分為生產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生活服務勞動、科研探究勞動等;從其基本素養來分,可分為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等。
因此,職業院校學生的勞動實踐,既可以是家庭勞動、社會實踐等體力勞動,也可以是STEM教育、創客教育、課題研究等具有時代特征和創新特點的新型實踐勞動,還可以是在田間地頭、車間、工地、商場、醫院等公共場所的公益性勞動。
教育源于勞動,體驗源于實踐。職業院校需要重視系統的勞動理論教學,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更要發揮勞動實踐的獨特育人作用,把學生打造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王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