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變革步伐加快,出現了不少積極變化。我們驚喜之余,也要仔細審視:日新又新的職業教育變革,步子如何更大一些,更穩一些?
職業教育是否依然“低人一等”?
1990年出生的滿浩洋,27歲成為寧波銀行一級支行副行長,他的母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建校以來共培育了5000位銀行行長;00后職教生顧敏輝,曾經是沉迷網吧的問題少年,如今,他癡迷于工業機器人制造,許多企業拋來橄欖枝……在浙江372所職業院校、35.3萬名在校職教生中,滿浩洋、顧敏輝這樣的畢業生已不是個例。
21世紀進入第二個10年,雖不能說職校已經走上坦途,但路旁的風景已經逐漸改變。有不少地方,已開始重視給職業教育制度性支撐,讓職業教育在世人心中從“輸在起跑線”上的無奈另途,逐步變為通向輝煌的不同可能。
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年來,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職業院校畢業生正在成為支撐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產業生力軍。
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并非不同的教育層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是在頂層設計上,明確了職業教育的身份。”湖北武漢市第一商業學校校長查筠說,國家對應用型人才的重視,實實在在為職業教育打下一劑“強心針”。
職業教育如何適配產業變革?
職業教育雖然轉入“快車道”,但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產業升級需求、校企合作“校熱企冷”等問題仍難以徹底解決。
一方面,校企合作不緊密、不深入,企業對職業人才培養還不夠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的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彼此依存度不高,更談不到協同發展、良性互動。規模以上企業愿意開展校企合作者甚少,成效也不夠穩定。
如何才能讓職業教育更好地適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學校和企業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
專家建議,支持企業在學校設立二級產業學院、特色學院以及企業工作室、研發基地、雙創基地等,有條件者可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發揮董事會管理運行機制的優勢,更加靈活地面向區域和行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由地區政府或行業協會牽頭搭建人才需求預測信息共享平臺,破解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也是專家建言的聚焦所在。此外,還可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實踐中提煉制度建設經驗,形成法規條款及常態化評價機制,為校企雙方提供更明確的行動指南。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馬曉明認為,應建立職業教育“課證共生共長”模式,將專業教學標準和企業標準對接起來。從課程、師資到專業、平臺,進而到認證證書的開發,多維度共建才能讓“共育人才”真正成為可能。
職業教育提振信心還缺什么?
直面短板,職業教育當從何發力提振信心?專家認為,核心在于持續破除職業教育招生就業、產教融合、經費投入保障乃至教師職稱評審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
如何在政府管理與院校辦學間形成“良性互動”,更好地推動職業院校辦學主動性?多個省份的實踐充分證明,必須構建穩定的基本支出保障制度,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獎補機制,強化以專業為核心導向的支持體系,完善以項目工程為引領的激勵機制。
在職教領域,“名師出高徒”絕非浪得虛名,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破解“招收好老師難,讓他們留下來更難”的痼疾。職業教育界多次呼吁,要為職校招聘教師開辟“綠色通道”,在招錄辦法上改變“一刀切”的做法,優先錄用能勝任專業技能教學的實操人才,不能以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來管理職業學校的老師。
當前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正由培養一技之長的手藝人,向產業鏈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轉變。除培養專業技能外,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也是職校要思考的問題。(俞菀 廖君 王瑩 吳曉穎)